開發建設與文化傳承如何平衡?
談了許多開發與建設的話題,
回來談談關於我的老本行,
如果老屋們要全數翻新,
那舊有的文化該如何保存呢?
最近正好華光社區做了重建,
變身成榕錦時光生活園區,
但在走訪一趟後不禁讓人懷疑,
雖然留有一個記錄了歷史影像的場館,
但刻意仿日式建築的園區,
既沒有重現當時的樣貌,
又沒有任何啟發性,
更對當時的居民沒有幫助,
不乾不脆的做了一個坪效極低的小商圈,
這樣的「保存」,到底保存了什麼?
這是現在政府文化素養低落的結果,
所謂文化,完全被消費化,
卻沒有與現在的市民產生連結。
我們認為,文化保存的本質,
是一種記憶與體驗的傳承。
以華光社區為例,
真正對這個區域最有情感、最希望保存的人是誰?
必然是曾經在這個社區留下記憶的人們。
我們問了家中長輩,
雖然與華光社區同處一個世代,
但因為生活圈不同,
所以其實這裡對他就沒有任何意義,
自然談不上值不值得保存。
而文化的死去,
便是記憶的消逝,
一種習慣、生活方式、歷史地貌等,
不再存於人們的心中。
所以想要留下記憶,
想要留存文化,
最重要的是讓歷史、傳統能走入民眾的生活之中,
讓這些資產能在當代重新活化。
動保黨的文化政策,
便是要利用「故事」,
這個現代人大量攝取的養分,
做為文化保存的最佳管道。
我們會從創作者的培養開始,
首先透過獎補助,
鼓勵在地題材的創作,
讓創作者把這些文化資產,
重新活化成故事,
透過小說、漫畫、戲劇、影視,
成為民眾口中的話題與記憶。
同時建立簡便的田調窗口,
媒合專家與當事人,
使創作者能減少資料搜查的難度,
增加深度與廣度,
也加快創作的進度。
並且加強培養漫畫人才,
因為故事以文字小說出版最快速又省成本,
但對民眾的親和力最低。
人是影像的動物,
有圖像的呈現可以使故事被更多人接收、廣傳、二創,
但影視的成本太高,
漫畫正好是一個很好的中介載體,
拿一部影視作品的拍攝成本,
可以製作百部的漫畫作品,
放大故事的產量。
但台灣的漫畫人才因為產業斷層嚴重缺乏,
許多企業雖然想投資這塊產業,
但人才的缺口卻無法一下補足,
所以透過政府加強協助,
便能幫助產業打好基石。
市場有了大量的故事活力,
就會從中產生出色的作品。
整個故事產業鏈也才會形成像日本那樣,
小說紅了畫漫畫,漫畫紅了動畫化(影視化)的垂直整合。
過往台灣影視就是過度依賴獨立開發,
所以開發成本很高,失敗率也高,
投資人賠錢賠多了,自然就怯步了。
但其實無論美國、日本、韓國,
都有大量的改編作品,
在有人氣的基礎上進行更大成本的開發,
勝率高了,自然投資也會旺盛。
在地題材的故事,
自然就會帶動大家對於古蹟、景點的興趣,
也能夠開發周邊商品與合作促銷,
同樣一條毛巾,
多印個鬼滅之刃成本也沒差別,
但銷量就會不同,
故事產業的蓬勃發展,
也將成為經濟火車頭,
同時也帶動文化外銷,
增加國際能見度,
形成屬於我們的「台流」。
就像我們看韓劇,
很自然就會看到韓國的小吃、服飾、傳統、國情、生活方式,
也帶動大家在作品之外,
更多的去挖掘相關資料來瞭解,
台灣的文化傳承,
也可以在這樣的故事產業發展上,
長長久久,無遠弗屆。
回到華光社區的話題,
如果有一部如同《茶金》一樣的作品,
將當時的華光社區重現,
記錄了當時社區的起落、悲歡與點滴,
引起了社會的討論與各種二創,
試問,相較於現在的榕錦生活園區,
到底哪個才讓文化與記憶,
被好好的保存下來呢?
(更有趣的是,其實花的錢可能更少喔)
所以文化傳承,
絕不僅僅只是留下硬體的空殻,
而應該創造軟體的溫度。
當然也不是要把它們都拆光光,
我們在昨天的都市計畫討論中,
也提到了中正區古蹟活化,
形成如韓國大學路表演聚落的事,
有發現這是連貫在一起的政見嗎?
表演聚落、故事產業、古蹟活化、文化傳承,
既培養人才,又帶動經濟,還推廣文化,
誰說開發總是與人文矛盾呢?
完全是看主事者有沒有用心而已。
請支持我們,
最用心的 台灣動物保護黨。
看更多政見與小額捐款:
👉 台北市長候選人 張家豪 https://hao.oen.tw/
👉 大安文山區候選人 華珮君 https://pei.oen.tw/
👉 中正萬華區候選人 曾琳詒 https://linda.oen.tw/
Commenti